写方案网_方案策划方案模板下载

寫方案網 > 教學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簡單反思

時間: 新華 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教案簡單反思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理解“”“光”的象征意義。

2.學習本文作者展開聯想,逐層深入地剖析事物內涵的寫法。

3.學習運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光”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運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懷、表達感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背景知識介紹:

1.請學生于課文結束處看到本文寫作時間:1942.3

2.你知道此時的中國是怎樣的狀況嗎?學生分析這段時期的國內形勢。

3.教師補充。

4.學生回憶學過的巴金的作品,簡介巴金。

巴金的經歷需簡介,著重點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氣與熱情,引導學生品讀文字蘊含的力量。

二、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形式:學生依次逐段朗讀課文。聽讀者注意讀者的情況,并思考如下問題:

要求:(1)讀罷全文,你能發現作者的感情變化嗎?請用具體詞語例證,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變化。

(2)全文哪些段落寫光?

討論明示:

(1)作者情緒由低落悲觀轉為樂觀高潮。第一段的“窒悶”,尾段的“微笑”,可以顯示光令其感情變化。

(2)3-12段寫光。

難點:2段到底有沒有寫光?應該說涉及了光,或說暗寫側寫光,作者對于光已感覺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漸談”以至“終于分辨出來了”,這過程變化靠得是光,第3段的內容也恰恰是這一結論的注腳。

三、討論課文結構內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線索。本文線索是光。引導學生依課文內容總結出本文的內容脈絡。

明確:眼前/現實光回憶光聯想光眼前/現實光

2.如果我們寫這篇文章,多會從回憶光后,便以議論抒情性的語言來剖析挖掘的內涵,可是作者卻聯想三個故事,繼續實寫,目的何在?

導析:

(1)請為三個小故事添加標題,概括其內容。

(2)兩個神話故事可否去掉一個?為什么?寫第三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聯想光的目的何在?

明確:

(1)

a哈里希島的故事:長明,盼歸之,姐姐點照亮漁人歸途,長夜孤。

b愛之光、希洛與利安得爾的故事

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為第一個故事中的是指路的,第二個故事中的是精神的,中蘊含著勇氣與希望。二光內涵不同,第二個故事中的不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寫第三個故事目的在于顯示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盡,但就是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光照亮,光為他帶來了人間的溫暖和美好的情誼,帶來了生活的希望與信念,的內涵在這個故事中進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聯想光,作者是借此來剖析挖掘的內涵,讓人們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認識的作用,這自然比用議論抒情的方式來講的內涵更形象,更能開闊人的思維。而且這幾個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現實與理想,古代與現代,中國與外國,人們對于的感情都是一樣的,的意義更明了了。

四、小結

思想內容的小結:

歸納包含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傾向。

藝術手法的小結:

象征手法的運用。

善于運用聯想來感性地揭示文章內涵的寫法。

五、作業:

以“”為題,用象征手法寫一篇揭示“”燃燒自己,造福人類的品質的文章,600字左右。

六、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案簡單反思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2.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段落結構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脈絡,進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養目標: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2.學習作者在中國詩與外國詩的比較中,歸納中國詩的特點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我國優秀的詩歌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1.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2.鼓勵學生對作者觀點提出不同意見,提高自主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重點: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詩的一些特點;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難點: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抓住關鍵性語句劃分段落和歸納段意。2.對文中的比喻進行分析,體會比喻的含義和表達效果。

一、導入課文

我們學過《咬文嚼字》和《說木葉》,都或多或少和中國詩歌有所關聯。《咬文嚼字》中舉了很多古人推敲詩歌語言的例子,說明語言文字總是和情感相關聯的。《說木葉》則談了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點,啟示我們注意把握詩歌中的傳統意象的內涵。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略)(學生閱讀,了解)

2、需牢記的代表作:(學生分析,教師指導學生牢記)

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長篇小說:《圍城》

短篇小說集:《人獸鬼》

學術著作:《宋詩選注》《談藝錄》《管錐編》《七綴集》等。

3、拓展激發閱讀興趣:(教師介紹)

《圍城》中的經典語句: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據說上個世紀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國往往要了卻兩個心愿,一個是要見識一下中國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再一個就是要見識一下聞名世界的學貫東西的大學者錢鐘書先生。可見錢老先生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榮譽,他被稱為“文化大家”。

4、背景資料:本文發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錢鐘書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人的演講,后節譯為中文。

設問:我是中國教授錢鐘書,你們是美國人,我給各位講中國詩,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學預設:生:中國詩有什么特點。生:中國詩和美國詩有什么不同。)

三、導引自學

1、設問:各位“美國人”的疑問正是錢先生要給大家解決的主要問題,也是這篇講演稿的主要內容。請各位自讀課文,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話語,帶有“中國詩”字眼的句子是關鍵句。

學生埋頭閱讀,圈圈點點。

(教學預設:大多數學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國詩是早熟的;②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③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個別學生可以找出⑤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容上無甚差異;中國社交詩特別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2、引導學生歸納,以上五條是從詩歌的發展、形式、技巧、語言、內容五方面講了中國詩的特點。

四、合作探究

(一)設計:細讀課文,用比較文學的觀點,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概括出中外詩歌的異同。

教學預設:

1、詩史

外國:史詩——戲劇——抒情詩

中國:抒情——戲劇——無史詩(異)

2、篇幅

外國:詩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國: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平均不過二三分鐘

長詩比起外國詩,也只是聲韻里的輕鳶剪掠(同)

3、韻味

外國:聽不見的音樂更美

中國:言有盡而意無窮(同)

4、風格

外國: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

中國: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細又靜(異)

5、內容

中國詩跟西洋詩在內容上無甚差異(同)

(二)教師進一步概括:錢鐘書先生從五個角度闡述了中國詩與外國詩的不同:從詩歌的發展來看,中國詩是早熟的;

從詩歌的形式來看,中國詩篇幅短小;

從詩歌的技巧來看,中國詩富于暗示;

從詩歌的語言來看,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平和;

從詩歌的內容來看,中國詩社交詩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第二方案:抓住關鍵句,篩選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所具有的特征。

明確: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第五,中國詩社交詩多,宗教詩幾乎沒有。

(三)品味語言

本文的說理,充滿了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且這種幽默風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諢,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滿機智,充分體現了錢鐘書語言的幽默特色。

《圍城》小說的開頭講一位鮑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給她起了個外號,叫“局部真理”。請大家想想,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因為有句名言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穿得很少,幾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沒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為“局部的真理”。可見,錢的幽默是透著學者的智慧的幽默。

問題:請找出你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離篇)(討論)

示例:

1.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學“地心引力”來寫中國詩發展的特點,突出中國詩發展的“早熟”與靈動。用印度經典故事來寫中國人的聰明。

2.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理解:“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所從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來比喻中國詩人創作的詩歌之精練簡短。用生活中的看東西要看得遠些、把眉眼顰蹙來比喻中國詩的精練微妙更是逼真,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

3.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安和。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

理解:“壓得腰彎背斷”是一種生活中的具體形象,這里用來比喻思想內容上的“厚重”,化抽象為具體,便于讀者更好的理解。

4.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狂吠”,而是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

理解:形象地進行中外詩歌風格的比較。說外國一些詩人的風格是“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準確。以“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比喻中國詩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準”,妙趣橫生中凸顯出總體上“筆力清淡,詞氣安和”的特點。

5.“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個安頓歸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著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因遠征而增添了甜蜜。”

理解:結尾引用的這兩處比喻,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系。切合聽眾實際,拉近與出門在外的美國士兵的距離,顯得溫馨親切。

6.貴國愛倫·坡(Poe)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襯托中國詩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練,而不是嘲笑愛倫·坡的目光短淺。“太可惜了”,給人以遺憾的感覺。這樣說,也注意到了聽者的心理反映,讓聽者有親切感。

參考答案:

例如,為了說明中國詩的發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國畫的發展作了相應的類喻,“譬如中國繪畫里,客觀寫真的技術還未發達,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然后聯系印度的《百喻經》一語道破天機。

為了說明中國的詩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語“輕鳶剪掠”,輕巧自在,憑人去遐想。錢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其中道理更是相當深刻的。

其他如把中國詩中的狂放比喻為“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妙”中凸現了一個“準”字。

五、課堂小結

錢鐘書融會多種知識,探幽入微,條理精辟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并在保證論述嚴謹周密的同時運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業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國古代詩人的詩句摘出,與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對應,并熟記。

高中語文教案簡單反思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戰國策》及相關知識,把握古代記敘散文的特點。

3、理解分析荊軻、太子丹、秦武陽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記敘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介紹相關歷史背景,讓學生在歷史大背景中觀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2、引導學生提要勾玄地閱讀課文,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做到綱張目舉,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古代散文簡潔、精煉、細節傳神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理解領會荊軻不畏__、不避艱險、舍生忘死、扶弱濟困的英雄精神。

2、引導學生領略英雄的才華與品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分析荊軻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為

2、積累重要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領會古代記敘散文的語言魅力和敘事藝術。

【教學方法】

1、講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誦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回音。(板書課題)

二、【《戰國策》簡介】

多媒體展示,學生齊聲朗讀

《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展示,教師簡述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當初,燕王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__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四、【掃清閱讀障礙】

1、讀準字音(多媒體展示,師生齊讀)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zhèn)

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

亢(kàng)夏無且(jū)

2、疏通疑難語句(多媒體展示,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疑難語句由學生預習得來)

①秦王必說見臣:

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

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

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表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現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__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

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⑦北之人: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

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

鄙:邊疆,邊遠的地區。

高中語文教案簡單反思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有關資料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賞析本文的畫面美、語言美、情調美,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

4.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

重難點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內心情感;

2.賞析文中的畫面美;

3.學習本文樸實清新的語言風格。

教學用具 錄音機朗讀帶多媒體

課型誦讀鑒賞課

課時1

教學流程

導語

月,引人無限的遐思。古往今來,月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情思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紛涌而來,也會緩緩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個靜謐的月夜,獨自一人來到清華園的荷塘。靜望明月,細嗅荷香,沉浸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課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國現代散文家。是位有骨氣的文人,1948年8月,因貧得病逝,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氣概。”(毛澤東評)

2.創作背景

作于1927年,當時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一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面對現實的黑暗,卻又無法安心于這種“超然”。

整體感知

聽錄音,感知大意,理清線索。

1、路線: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靜尋靜得靜失靜

分析:

開頭不寧靜,文中貫穿著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愁緒難消中又向往著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現實:不寧靜。

文本賞析

(多媒體展示相關畫面,形象直觀,引發學生聯想)

一、閱讀第一段,思考: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怎么理解?(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線索來分析。)

明確: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對現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前途的憂慮;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本段的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之美。由荷葉到荷花,接著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寫出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帶領學生重點分析。

示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化嗅覺為聽覺,把荷香和歌聲聯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無的相似點,可謂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體會荷塘中月色的特點。(生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動詞“瀉”寫出了月光的鮮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實感,“浮”的運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縹緲輕柔的姿容,“籠”寫出了月光的朦朧輕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層層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本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齊讀,思考:荷塘四周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柳、煙霧、燈光,陰暗、低沉。水里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反襯出作者內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愁。

五、朗讀《采蓮賦》《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師點撥、歸納)

明確:

荷塘的美景引動作者內心的鄉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發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這是一篇散文佳作,寫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當時內心無法釋然的苦悶之情。學完本文之后,對“我”是怎么認識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評價)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鑒賞

本文的語言樸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滿詩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學生互動交流,總結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試做歸納、發言)

明確:

1.比喻的運用;

2.通感手法的運用;

3.疊詞的運用。

課堂小結

在我們的眼前,展現出這樣的畫面:荷葉田田,荷花朵朵。明月瀉銀輝,清風送荷香。這清新、神秘、靜謐的荷塘就是作者心靈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讓作者獲得了精神升華,引發出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學們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靈去體會,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發現萬物之美。

課后作業

1.寫篇讀后感放在周記本上;

2.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考:有人認為他用的比喻取材狹窄、陰柔,缺乏想象力,你認同嗎?為什么?

高中語文教案簡單反思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辨別高下優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對象特征

高一的學生,經過多年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鑒賞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強調文言基礎知識的內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知和情感體悟,因而對文言文的學習,顯得興趣不濃或學習效果不佳。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的知識。

2、把握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以及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4、培養學生勇于面對人生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思考: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表現情感變化的相關詞語。)

板書: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2.理清思路,請同學試概括本文行文內容。(投影)

1段:寫赤壁夜游之樂。

2段:寫飲酒放歌之樂引出客人悲涼的簫聲。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暫之感。

4段:蘇子超然于世的情懷。

5段:客轉悲為喜,主客暢飲。

二、指導誦讀:

1、這篇課文體裁為文賦,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特質與情韻,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誦讀時,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押韻和形式中的對偶句。

先請同學們聽示范朗讀,對照以下押韻字和換韻情況,自己跟著低聲吟誦。

第一段 間,天,然,仙

第二段 槳,光,方;   慕,訴,縷,婦

第三段 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栗;窮,終,風

第四段 往,長; 瞬,盡; 主,取;月,色,竭,適

第五段 酌,藉,白

我們會發現,有些字聽起來并不押韻,這是由于語音隨著語言的發展演變而發生變化的緣故,在蘇軾創作的北宋時期,它們都是押韻的。

(說明:通過聽示范誦讀,自己自由誦讀,初步疏通字詞,掃清字詞障礙;同時通過用韻情況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賦的一般特點;在了解文賦的特點基礎上,有助于把握誦讀過程中的快慢停頓等節奏,有助于進一步體會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通過幾次誦讀,學生基本被文本體現的美妙情境所吸引,進入文本營造的特定語境。進入文本,才能進一步賞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3、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三、賞析評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教師提問,學生思考。

(1)本段蘇子的心情怎么樣?

明確:樂甚

(2)為何而樂呢?

明確:美景、暢飲、友情……

(3)本段景物描寫勝似仙境,請同學們試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圖,并思考有何作用?

學生描述……

總結:月夜秋景圖: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著江面,清風徐徐吹拂著,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在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作用:蘇軾這寥寥幾筆,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4)詩人在欣賞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誦起詩詞來。為什么蘇軾在船中朗誦“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教師補充(幻燈片投影)《詩經·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① 注釋:

皎:皎潔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麗。

舒:舒緩輕盈的樣子。 窈糾(jiǎo):形容女子的體態窈窕的樣子。

勞心:思念。懰(liǔ):音劉,嫵媚。

慅(sao):音騷,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紹:形容女子風姿綽絕。

② 譯文:

多么皎潔的月光,照見你嬌美的臉龐,你嫻雅苗條的倩影,牽動我深情的愁腸!

多么素凈的月光,照見你嫵媚的臉龐.你嫻雅婀娜的倩影,牽動我紛亂的愁腸!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見你亮麗的臉龐,你嫻雅輕盈的倩影,牽動我焦盼的愁腸!

③內容賞析:《月出》是陳國的民歌,是一首情詩。詩人在月下遇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因為愛她,于是就悄然心憂了。此詩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第二、三句寫美人,末句寫詩人自己不寧靜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輪圓月灑著皎潔的銀輝,這夜色顯得格外的美麗。這是寫景,也是寫情。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就把月光作為美好愿望的象征,無數次地贊美她,謳歌她,并給她編造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花嬋娟,月嬋娟,都是人們對所愛景物的美稱。這句交待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是在一個月光明麗的夜晚,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誘惑力,容易使人對景生情,生發出許多美好的聯想。同時,結合下句,這句又有著比興的作用,以月光的美來比喻所愛人的美,是很恰貼的。“佼人僚兮”,“佼”,猶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猶嫽,嬌美貌。這時,在詩人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嬌美的女子,引起他無限的愛慕和情思。天上有著皎潔的月光,地上有著嬌美的女子,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圓,天愜人意,怎能不令這多情的詩人蕩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隨口贊道:真美啊,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糾兮”,“舒”本作遲緩、徐徐解,此處則指女子舉止的舒緩安閑。“窈糾”,與第二間的“憂受”,第三章的“夭紹”,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時身材的曲線美,寫女子的舉止從容,體態苗條。這句寫詩人仔細端詳女子時的感覺。在月光下,她不但顯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條、秀美,真讓人神顛魄蕩。這只是寫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還有一種氣質美,她舉止舒緩,雍容大方,性情安靜,而這氣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國傳統的審美標準反映在外層,總是以曲線的細長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等,就足以說明這點。而在內質上,則注重靜穆和閑緩,所謂“淑女”,就包括她的舉止在內。這首詩刻劃的這位女子,說明了詩人也是以此為審美標準的。“勞心悄兮”,“勞心”即憂心。“悄”,與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慘”,都是形容憂愁不安的樣子。此句是詩人自言其心情的煩悶。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舉止,使得詩人一見鐘情,而又無從表白,因而生發出無限的憂愁和感慨。愛美是人的天性,盡管那女子沒有絲毫的覺察和反應,但詩人已經為之傾倒了,而這正說明了詩人的癡情和愛的深沉。《關雎》里所寫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與此時此刻詩人心情是一樣的。

這首詩的景色描寫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無限的情意,而讓它作為背景來襯托,則女子的倩影愈發顯得秀美。同時,月光朦朧下,一個線條優美的女子在緩緩起步,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種朦朧美的韻味。所以,這一景色很富有畫意,而畫意又滲透了無限的詩情,把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兩個,詩人愈揚婦子,則愈抑自己。把女子寫得愈姣美,則自己愈覺得求之不得,難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憂心愈重。這也是一種比照的手法。通過刻劃“佼人”的美比照出詩人自己的癡情心理,讓人覺得情之所發,合乎自然之理。

學生作答……

明確:時間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而月亮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內容上:《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容是有聯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緊接著描繪“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徘徊”一詞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何在?請同學們談談。

學生思考作答……

明確:月亮從東山后面露出了臉,到斗宿和牛宿之間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寫出月亮不易察覺的緩緩移動,以及對游人的依依眷戀和脈脈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時愉悅的感受。

(6)在這個月光如水、氣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無邊的江上,用了哪兩個字表現泛舟時的情景?品味這兩個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縱”、“凌”。作者丟掉了平日的顧慮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隨自己心靈壓力的一種釋放。“縱”,把一葉扁舟在長江上順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隨江勢漂流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在船上隨江而行的激動和輕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觀的描述,寫出了小船在萬頃無邊的水面上騰越前進,也寫出了作者當時激越壯美的心情。

2.學生讀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樂而悲,悲又從何而來呢?

明確:主要由客人的洞簫聲引發的。聯系二三段內容及創作背景體會,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2)如何寫簫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舞幽之壑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運用夸張性比喻,從側面寫出了簫聲攝人心魄的感染力,也為蘇子“愀然”發問創設了氣氛。

(3)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還在哪篇課文學過?

明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4)文中“美人”指什么?作者遠隔千里,被貶黃州怎么還惦記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

明確:①古人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說明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依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心,而不甘心沉淪。受到儒家思想經世致用的影響,作者身在千里,心憂天下的一種責任感的體現。

總結: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朗讀課文

二、繼續賞析評價

1、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第三段。

(1)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那么,“客人”之悲來自哪幾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學生討論作答)

明確:對比。一是由歷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 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文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

總結:客的回答重復了一個前代人重復的永恒主題:感慨人生苦短。這就留給了我們一個悲觀者的形象。表現了一種消極的社會觀點以及虛無主義的思想。對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當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時候,往往陷入迷茫與苦悶。這其實也是蘇軾貶謫黃州時思想感情的一個側面。

2、學生齊讀第四段并思考。

(1)針對“客”所發出的人生悲嘆,蘇子是如何說服“客”的?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并深入理解。)

明確: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說起。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綿延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

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周而復始,始終無所增減。

(2)由此得出什么道理?

明確:變與不變,無論是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人生百年,天長地久,其實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態;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萬物無窮無盡,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

(3)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如何評價?

明確:這是一種辯證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這種宇宙觀表現了詩人對政治迫害的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表現了他在身處逆境時候的一種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也表現了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包含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詩人主張從什么地方尋求安慰呢?

明確: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非但不必因為“吾生之須臾”而羨“長江之無窮”,而是要使“無窮”的萬事萬物為“吾生”所享有。

3、分析第五段。

(1)結尾段主客感情如何?請找出相關語句分析。

明確:“喜而笑”、“相與枕藉”。“客”心悅誠服。主客心情分外欣慰和輕松。

(2)本段寫酒后一片狼藉,主客相與枕藉乎舟中,有何作用?

明確:呼應開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東山”,結構渾然一體。

用“杯盤狼藉”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這時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達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娛悅了。

布置作業:完成同步訓練

第三課時

一、字詞知識歸納

1、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 屬——囑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馮——憑

③山川相繆 繆——繚

④舉匏樽以相屬 屬——囑

2、活用詞: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②順流而東也 東:東去(名作動)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萬頃之茫然 (定語后置)

②何為其然也? (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賓語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 (謂語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羨乎! (賓語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判斷句)

4、成語:

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橫槊賦詩、一世之雄、滄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盤狼藉

二、檢查背誦

三、寫作特色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文中有許多描寫,生動形象。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延伸閱讀

江城子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考:本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簡析:這首詞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詞的上闕敘事,下闕抒情,氣勢雄豪,淋淳酣暢。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過片以后,敘述獵后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起衛國守邊的重任。結尾直抒胸臆,抒發殺敵報國的豪情:總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滿月一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統一掃而光。

后赤壁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林西仲所說:“若無前篇,不見后篇之妙;若無后篇,不見前篇之佳。”前后《赤壁賦》被認為是蘇軾散文中的“雙璧”。

請同學們閱讀比較前后《赤壁賦》在內容、體裁、情感和寫作特點等方面比較有何不同。

五、作業布置

1.據你對蘇軾的了解,對“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一句話加以擴展。(不少于30字)

(1)(在句首擴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句尾擴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囑托,帶著文章太守的英氣,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

(2)蘇東坡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走來,向你走來,向無數熱愛他的讀者走來,讓我們感受到什么是胸襟,什么是氣度,什么是才華。

2.校要舉辦一場詩歌朗誦會,請你結合詩歌內容、風格為主持人寫兩段串聯詞,將下面三首詩詞串聯起來。要求銜接自然,簡明得體,每段不超過50字。

第一首詩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朗誦結束,串聯詞(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聽詩人徐志摩的深情告白《再別康橋》。朗誦結束后,串聯詞(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下來,請欣賞配樂詩朗誦戴望舒《雨巷》。

答案:(1)離開“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古戰場,穿越歷史的煙云,我們來到了充滿異域風情的康河河畔。

(2)揮一揮手,告別柔美、靜謐的康橋。讓我們走進江南煙雨中的石巷,去邂逅一位結著丁香般愁怨的姑娘。

3.蘇東坡是中國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的偉人,而他的人生際遇也許正是他成為偉人的催化劑。生活在今天,真的應該慶幸!我們不必再遭受流放、戰亂之苦,不必再過顛沛流離的生活,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不必再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貧寒。但是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打擊,面對失意苦難,我們該如何做?我們又該如何實現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的人生價值?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的問題。請以“挫折”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高中語文教案簡單反思篇6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了解大概。本文寫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詞造句、行文布局、佳構機巧、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復吟誦。

2.串通文義,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結構。此文結構的特點在于開篇立論,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后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失良機,隨時比較,廣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生動奇巧的妙言妙語,要用心揣摩體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詩歌,大家能背幾首嗎?(學生試背三兩首)那么,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詩的特點,那么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作者簡介

出示投影:

錢鐘書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1935年赴牛津大學攻讀,獲B.Litt.(Oxon)學位。后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歸國后,曾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國立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編纂等。解放后,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1953年轉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新時期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還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錢先生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談藝錄》融中西學于一體,見解精辟獨到。解放后,錢先生出版有《宋詩選》《管錐篇》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錢先生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他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注釋上都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的闡述。《管錐篇》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予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巨著,體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數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1.學生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

第三部分(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說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這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從詩的篇幅上進行論述: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于韻律的要求。

第二層(自“-一位中國詩人說”至“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論述中國詩的意韻之美一一“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于暗示。

第三層(自“西洋瀆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至“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通過對比的方式具體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們講,中國詩……”至“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覺得甜蜜的家鄉困遠征增添了甜蜜”),論述中國詩的總體特色,并且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根據本國文化根基,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2.學生準確篩選有關段落中的信息,用恰當的語言概括中國詩的特征。

學生思考后,明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3.學生分組時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

明確: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中外相容,古今兼顧,且處處都設機巧,讓讀者回味無窮。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錢鐘書巧妙地設下一個“陷阱”。他告訴我們,要用這樣的問題來提問是不合適的。只有在具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和將中外詩進行對比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結論。并且告訴讀者,這種方法即是比較文學的方法。不多的幾句話,就把基本觀點和原則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個論述幾乎都包藏著對比和綜合。

如中國詩的發展史問題,就由伏爾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談中國詩的篇幅,則以愛倫坡的話立論。不僅指出了中國濤的特點及其原因,還指出了中國詩的特殊之處: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

在談中國詩的意韻和特殊表達方式時,則援引了魏爾蘭、濟慈、維榮、莎士比亞、拜倫等外國詩人的見解,材料充實,說服力強。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方法一:學生自己找出感興趣的句子自由發言。

方法二:教師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讓學生品析。

如用第二種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學生品味。

1.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

3.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靜默一一沉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4.有種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兒,你們叫它“北京狗”,我們叫它“西洋狗”。《紅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

教師提示:

1.這句話的本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詩”,即不是指中國詩歌中的某一類作品或某位詩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國詩的發展特點。早熟,是指“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得異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腐化,是對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而言的)。這句話,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對比(“早熟”與“早衰”),從詩歌發展的角度,簡要地說明了中國詩的藝術特征和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2.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經》闡釋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上的缺欠,旨在批評;二是點明造成這種缺欠的根本原因。“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這樣的建筑物就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作者以此作喻,批評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往往脫離客觀實際,沒有堅實的基礎,其結果必定影響藝術的健康、穩定地發展。這個批評是相當尖銳的,比喻中透出了強烈的諷刺意味。句中“聰明”一詞是反語,是沒有掌握藝術創作規律只憑臆斷從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聰明”不過是自欺欺人。“流毒無窮地聰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錯誤的東西長期得不到批評、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傳下去,貽害無窮。

3.此句意在說中國詩的意蘊很悠遠,但其表達風格卻十分平和。

4.本句隱諷那些對于西方文化不懂裝懂的人。

5.此句意在講對外國詩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國詩。

五、課文總結

錢鐘書融會多種知識,探幽入微,條理精辟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并在保證論述嚴謹周密的同時運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業

試用比較的方法探究:與中國古詩相比,中國新詩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高中語文教案簡單反思篇7

《六月,我們看海去》教案

教學目標

組織學生“理解”和“朗誦”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礎之上朗誦,在朗誦揣摩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組織學生“理解”和“朗誦”作品,使學生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容、作品的思想、內涵、感情傾向。

教學重點

1.教學的重點是意義的構建和呈現,就是要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把文本與直接間接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并用自認為恰當的聲音形式來呈現這種理解。

2.《六月,我們看海去》內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詩作的內容加深理解,尋找傳達詩作思想感情的聲音形式。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和背景

潘洗塵是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朧詩之后的新生代詩人,作品不多,但卻因獨有的詩風

格外的引人注目.《六月,我們看海去》是潘洗塵的代表作,我們能在其鮮明的詩歌里看到詩人及那個

時代一代青年的內心世界。

二、體味詩的思想內容

1. 哪些語句能借助“聽覺的想像”體會出青春的活力?

詩歌一開始“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們的身上和臉上 ”, 鮮明的節奏下我們仿佛聽到了一群年輕人喧鬧的聲響的響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雀躍著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們的身上和臉上。接著讀下去“我們一群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 / 經歷旺盛總喜歡一天到晚歡歡樂樂匆匆忙忙/像一臺機器迂回于教室書館我們和知識苦戀”,同樣借助聽覺想像,我們感到了強烈的生命活力,詩歌的節奏把我們引向了對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贊美,“五顏六色”“風風火火”“匆匆忙忙”“歡歡樂樂”“教室書館”“我們和知識苦戀”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見證。這種青春的活力在全詩中無處不在,在誦讀的過程中要仔細體會。在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要枕著沙灘也讓沙灘多情地撫摸我們赤裸的情感”“讓那海天無邊的蒼茫回映我們心靈的空曠 / 揀拾一顆顆不知是丟失還是仍掉的貝殼我們高高興興/再把它們一顆顆串起我們閃光的向往”。

2. 哪些語句能強烈地感覺到年輕人的自信?

“風撩起我們的長發像一曲《藍色多瑙河》飄飄蕩蕩/我們我們我們相信自己的腳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們是一群東奔西闖狂妄自信的哥倫布啊”,“我們總以為生下來就經受過考驗經受過風霜/長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們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這些詩句里,我們能感覺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強烈自信。

3. 哪些語句能強烈地感覺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盡管生長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響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我們我們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標軸上 / 六月是我們的季節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 / 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

三、體味詩的藝術技巧

這首詩歌有一種強烈的音樂感,這種音樂感源于詩歌的兩種節奏,一種節奏是詩歌的壓韻和語言的聲調,全詩多是省略標點和長句,但讀之并不費力,原因就是詩中有自然而成的韻律感。另一種節奏主要是詩行中重復于變化相交錯的詞語來顯示,重復與變化組合成一種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六月是我們的季節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語言組合巧妙。本詩組合巧妙的語言使得詩意濃郁而悠遠。如,將“長發”的飄蕩與《藍色多瑙河》樂曲組接在一起,等等;將“看海去”與“沒有駝鈴”

組接在一起,將“眺望遠方”與眺望“六月”組接到一起,使得詩歌自然生出一種韻外之意。

年輕人對自己力量的確信,他們不安于現狀的探索精神,以及風風火火的神態、略帶狂妄的激情,都能從透明的語言中感受到。

四、小結

這些體現了年輕人蓬勃的活力,對自己力量的確信和無限探索精神的詩句都是在一種鮮明的節奏里表現了出來,讓我們在誦讀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歡呼雀躍的青年向遙遠的大海跑去,去探險,去接受驚濤駭浪的洗禮,讓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凈化,讓青春的情感在風浪中成熟。在這里“六月”就不單純是一個季節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驛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種探索的時代意義。詩人沒有靜止地刻畫,而是在一種節奏里,在流動的生活畫面中向我們表達了青春激情背后還承載著一代青年人的靈魂寫照。

五、作業:

(1)評價手冊

(2)預習下課

255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京工业设计公司-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设计公司-千策良品工业设计 北京翻译公司-专业合同翻译-医学标书翻译收费标准-慕迪灵 | 权威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废铜|废钢价格|再生资源回收行情报价中心-中废网 | 机床主轴维修|刀塔维修|C轴维修-常州翔高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电机修理_二手电机专家-河北豫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原石家庄冀华高压电机维修中心) | 世纪豪门官网 世纪豪门集成吊顶加盟电话 世纪豪门售后电话 | 船用泵,船用离心泵,船用喷射泵,泰州隆华船舶设备有限公司 | 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哈尔滨精神病医院哪家好_哈尔滨精神科医院排名_黑龙江精神心理病专科医院 | 四川职高信息网-初高中、大专、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信息网 | 工业洗衣机_工业洗涤设备_上海力净工业洗衣机厂家-洗涤设备首页 bkzzy在职研究生网 - 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咨询平台 | 定制异形重型钢格栅板/钢格板_定做踏步板/排水沟盖板_钢格栅板批发厂家-河北圣墨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高精度电阻回路测试仪-回路直流电阻测试仪-武汉特高压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耙式干燥机_真空耙式干燥机厂家-无锡鹏茂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 混合生育酚_醋酸生育酚粉_琥珀酸生育酚-山东新元素生物科技 | 河南空气能热水器-洛阳空气能采暖-洛阳太阳能热水工程-洛阳润达高科空气能商行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_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不卡_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AV_精品一区美女视频_日韩黄色性爱一级视频_日本五十路人妻斩_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4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四区_国产小萍萍挤奶喷奶水_亚洲另类精品无码在线一区 | 蔡司三坐标-影像测量机-3D扫描仪-蔡司显微镜-扫描电镜-工业CT-ZEISS授权代理商三本工业测量 | 合肥活动房_安徽活动板房_集成打包箱房厂家-安徽玉强钢结构集成房屋有限公司 | 废气处理设备-工业除尘器-RTO-RCO-蓄热式焚烧炉厂家-江苏天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数显水浴恒温振荡器-分液漏斗萃取振荡器-常州市凯航仪器有限公司 | 送料机_高速冲床送料机_NC伺服滚轮送料机厂家-东莞市久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五轴加工中心_数控加工中心_铝型材加工中心-罗威斯 | 内六角扳手「厂家」-温州市威豪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 道康宁消泡剂-瓦克-大川进口消泡剂供应商 | 电缆接头_防水接头_电缆防水接头 - 乐清市新豪电气有限公司 | 铁艺,仿竹,竹节,护栏,围栏,篱笆,栅栏,栏杆,护栏网,网围栏,厂家 - 河北稳重金属丝网制品有限公司 山东太阳能路灯厂家-庭院灯生产厂家-济南晟启灯饰有限公司 | 船用泵,船用离心泵,船用喷射泵,泰州隆华船舶设备有限公司 | 酒糟烘干机-豆渣烘干机-薯渣烘干机-糟渣烘干设备厂家-焦作市真节能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硫化罐-胶管硫化罐-山东鑫泰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滑板场地施工_极限运动场地设计_滑板公园建造_盐城天人极限运动场地建设有限公司 | 武汉宣传片制作-视频拍摄-企业宣传片公司-武汉红年影视 | 电采暖锅炉_超低温空气源热泵_空气源热水器-鑫鲁禹电锅炉空气能热泵厂家 | 湿地保护| 岸电电源-60HZ变频电源-大功率变频电源-济南诚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岩石钻裂机-液压凿岩机-劈裂机-挖改钻_湖南烈岩科技有限公司 | 防勒索软件_数据防泄密_Trellix(原McAfee)核心代理商_Trellix(原Fireeye)售后-广州文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宏源科技-房地产售楼系统|线上开盘系统|售楼管理系统|线上开盘软件 | 盐水蒸发器,水洗盐设备,冷凝结晶切片机,转鼓切片机,絮凝剂加药系统-无锡瑞司恩机械有限公司 | 连续油炸机,全自动油炸机,花生米油炸机-烟台茂源食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智能汉显全自动量热仪_微机全自动胶质层指数测定仪-鹤壁市科达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佛山市钱丰金属不锈钢蜂窝板定制厂家|不锈钢装饰线条|不锈钢屏风| 电梯装饰板|不锈钢蜂窝板不锈钢工艺板材厂家佛山市钱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山东包装,山东印刷厂,济南印刷厂-济南富丽彩印刷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