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
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篇1
高爾基的《童年》,與《在人間》、《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為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讀完該部小說,高爾基那不幸的童年往事,讓我這顆稚嫩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過的,三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頻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力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
高爾基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和他相比,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多姿多彩的,充滿了歡歌笑語。在家里,被爸爸、媽媽呵護著,被爺爺、奶奶寵愛著;在學校,有老師親切的教導,有朋友真誠的關愛。每天都生活得無憂無慮,幸福快樂地成長著。而高爾基呢?他幾乎沒有安寧的日子,每天都有人可以傷害他、辱罵他、欺負他,可他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繼續努力著,奮斗著,成為一個正直、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的童年與高爾基的童年有著天壤之別,但我們是不是也像童年的他那樣堅強、自立、樂觀呢?就拿我來說吧!面對苦難,我常常畏首畏尾,何談堅強?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生活自理都算不上,何談自立?常常遇到一點兒挫折就意志消沉,何談樂觀?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真是無比汗顏。
高爾基的《童年》是一部催入奮進的小說,他讓我懂得了要珍惜如今幸福美滿的生活,要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努力學習,要在磨練中成長,在奮斗中成才。我相信我行。
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篇2
寒假期間,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叫《掃煙囪的孩子》。故事講述了一個以掃煙囪為生的孩子,因為不小心把一天掃煙囪所賺來的30個所爾多(一種貨幣單位)全部都丟掉了,因為怕師傅知道后打他所以不敢回去,站在一所女子學院前哭泣,正好這所學院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們剛好放學,學生們知道了男孩子的遭遇后,紛紛把自己買練習本、水果和花的零花錢全部都捐了出來。慢慢地,男孩子手里的錢有25個所爾多。過了一會兒,四五年級的同學也放學了,他們也將一些錢捐給了掃煙囪的男孩子,捐的錢已經超過了男孩子一天的收入。那些沒有錢的同學就把一些美麗的花朵插在了男孩衣服上。
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篇3
品讀了莫泊桑的《項鏈》,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紙醉金迷的場景。在花紅酒綠的晚會上、在人生的假面舞會上,一切的一切也是為了掩飾自我的虛榮心,一切的一切也是為了掩飾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貪圖享樂的浮躁內心。
世上的漂亮動人的的女子,每每像是因為命運的差錯似的,出生在1個小職員的家庭。悲劇的命運為瑪蒂爾蒂的出場作了1個很好的鋪墊、一抹素字清歡的伏筆。美的真諦源于1個人的內心,一顆善良、樸實、純真的心勝過一切外在的修飾。
她出身平民階級,她有著華麗的外表,而她對于前兩者的矛盾與糾結時常會令她懊惱萬分。隨著年華的更迭,她身陷囹圄。一次偶然的機會、一次政要的晚會,戲劇性地將她內心深處的矛盾推向了高潮。
于是,她的虛榮心在漸漸湮沒她那顆平凡、質樸的心。黑的孤寂吞沒了白天的彷徨,只是一錯再錯,終究無以復加。用四百金法郎暫時緩沖了一下自我的虛榮心,但是更大的黑洞正吞噬著她的靈魂。有了一套漂亮的裙袍,卻又苦惱沒有一件首飾、沒有一粒珠寶,插的和戴的,一點兒也沒有。有了更深一層的虛榮,就有了更進一步的墮落。
在丈夫的提議下,她主動去找伏來士潔太太借首飾。看到那么多異彩紛呈的首飾,她在不知不覺中已被毒害的太深。她的心房因為一種奢望漸漸跳起來,她雙手拿著那東西發抖,她把它壓著自我裙袍的領子繞在自我的頸項上方。這一刻的細節描寫,毋庸置疑地體現了她內心深處極為強烈的歡愉與喜悅。
先前的苦惱、痛楚與如今在得到這璀璨奪目項鏈之后的喜悅與興奮形成截然的反差、鮮明的對比。那種溢于言表“勝利”的雀躍只是暫時戰勝了她的理智,等待她的會是無邊的苦海。
晚會上,她毫無懸疑地成為了最絢麗奪目的刺眼明珠。可誰知,在這絢爛奢華的外表下掩映著一顆何等令人傷心的心。有道是:打腫臉充胖子。她為了這一時刻的萬丈光線已經處心積慮等了很久了,虛榮的巔峰在這一刻如泉涌般噴涌而出,不可遏制。她比通常女賓都要漂亮、時髦、迷人,不斷地微笑,并且樂得發狂。通常男賓都望著她出神,探聽著她的姓名,設法令人把自我引到她眼前作SHOW。
為什么心里感受那么地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為什么她最后還是選擇了逃遁?究竟這不是她的世界,究竟她只是1個匆匆的過客罷了。面對著那些裹著珍貴皮衣的太太們,她的虛榮到了崩潰的邊緣,她漸漸意識到了何謂自欺欺人。
窗外,是1個截然相異的世界,那里凄清嚴寒、那里寂寞蕭條。終于,她還是要回到現實的無奈。此時此刻,強烈的心理落差感使她惆悵、悵惘。但是,戲劇性的打擊又接踵而至,此刻他癲狂了。
回到家,她了解從伏來士潔太太那借來的項鏈不見了。她丈夫焦慮地在每1個可能的地方苦苦尋覓著,無果而返。她對著這種駭人的大禍,在驚愕態勢中間整整地等了一天。
于是,他們不得不選擇花三萬四千金法郎購買了一條項鏈去索賠。欠債必還、借錢必還,這是天理。她以她的虛榮心為誘餌,以她的青春為賭注,去償還那本不該屬于她的人生債務,過起了早貪黑、窮困潦倒的日常,為了那1個個可憐的銅元忍氣吞聲。最后,在歲月和過度操勞的無情摧殘下,她那玫瑰色的手指頭漸漸凋謝、隕落。
感慨這也是人生呀!十年之后,她已滿目蒼夷,徹徹底底地變成了1個貧苦人家的婦人。假如當初沒有失掉那件首飾,她現時會走到什么樣的境地?假如的事,終究沒有論斷,一切的是是非非,我們無法預言未來。當伏來士潔太太再次見到她,已是十年之后。只是她已面目全非,伏來士潔太太再也認不出她了。
戲劇性的收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用處,當他得知十年前那一串項鏈是假的,頂多值五百金法郎,那是何等的諷刺呀!浮華的人生終將走向隕落,曇花一現的過后終將是亙古不變的死寂。寧靜致遠,遠離這物欲橫流的世界,以一顆最最平凡的心來看對待周遭的一切。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人生真諦吧!
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篇4
《巴黎圣母院 》是一部浪漫、催人淚下的小說 。具有強烈反封建教會的精神,揭露了法國中世紀路易十一政教合一王朝的黑暗,批判了路易十一的殘忍,他統治的王國,實際上是個人間地獄,到處都有魔鬼的奸笑和被壓迫者的哀號,愛斯梅拉達就是其中一個無辜者。 在副教主克駱德身上。我們看到了教會禁欲主義對人性的摧殘,克洛德雖然很沒有人性但他的本性不是這樣。他追求愛斯梅拉達,人們并不責備,這正如薄伽丘在《十日談 》中只譴責教士的虛偽而不譴責他們的“偷情”一樣,它說明在中世紀末期,人文主義者所宣揚的反禁欲主義的思想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不僅像春風一樣喚醒了一般市民階層的反禁欲主義的思想,同時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宗教圣職人員本的禁欲主義的銅墻鐵壁。
卡西莫多是千千萬萬的無辜者一個深表同情與熱情歌頌的低賤者的形象,這個愛被人的嫌棄的“丑八怪”,在見到愛斯梅拉達之前,他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要么是麻木的過日子。要不就是以“惡”報“惡”,以冷眼看世界。
一旦內心深藏的美好潛力被激發出來,便可以放出奇異的光彩和無窮的力量,烈日下愛斯梅拉達的一口清泉。打開了這個奇丑人心靈的窗戶。激起他迸發出“美!美!美!”這樣三句美麗的詩句,這口清泉使他發現了生活真正的意義,激起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和勇氣,致使他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熱情都與這位象征人類美好事物的心地善良的少女聯系在一起。為了她。他可以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卡西莫多美好心靈的復蘇,意味著人類心善良美德的覺醒,它是一種強有力的反封建教會的力量,作者對“奇跡王朝”乞丐們的見義勇為,“一方有難四方幫忙”的團結友愛精神也進行了歌頌。
我讀過的書,就算《巴黎圣母院》最深奧,只有把一個形體上畸形最可怕、最可厭、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署在最低化的低層。最被人輕蔑的一級上;用陰森的對照線從各面照射這個可憐的東西。然后給他一顆靈魂,并且在這個靈魂賦予人所具備的最純凈的一種感情,“這種高尚感情根據不同的條件而熾熱化,在你眼前使這種卑下的造物換了形狀,渺小變成偉大,畸形變成了美。
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篇5
我們每天沐浴著陽光雨露,讓我們天天向上!一生追求自我完善,無非就是為了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可是現代的人們,大多數已經說不清所追求的真善美到底是什么了。現在就讓我們每天提高一點,每月進步一點,每年優秀一點,讓我們與真善美一路同行,成就美好人生!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極力主張讀書求學、教書育人的第一要務就是“求真”。作為二年級的我,更要認識求真、求學的途徑,同學們,我們在學校求學,不能光想著要得到老師和書本傳給我們的現成知識,這些知識雖好,但僅僅是世界上全部知識的一部分。在追求真理的大道上,我們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我們將會面臨困難,所以,我們求學必須要學會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才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通過信息知識量的逐步積累,才能形成對科學技術的理解能力。知識了然于胸,勇于提出問題,運用創新思維,你可以順利解決大到宏偉的計劃、小到日常糾紛中的難道。每個人只有做真學問、做真實真誠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回報社會。
善就是善良。 善良是永遠的美德。善良就是讓我們要有善心,做利于他人及社會的事,不計報酬、名利,我認為善良是做人不可缺少的美德。人的美德、素質只能靠人文教育來培養,而閱讀經典,應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閱讀能使人常思常新。好讀書,讀好書,即可提升個人能力、眼界及綜合素質,也會潛移默化影響一個人的文明素養,使人保持寧靜致遠的心境。讀書不僅事關個人修為,國民的整體閱讀水準,也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正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我們向上、向善的力量。我們要存善心,養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誠待人,謙和處世,用愛心孝情感恩父母,用忠心赤誠回報祖國,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誠心誠意善待每一個人,我們的社會將會是多么和諧。
我認為“美”,它不是外在條件的美,不是外表的華麗美艷,而在于內心,心靈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在我的`身邊,生活是美好的,在生活中做一個風景的欣賞者,你會發現生活之美;熱愛生活的人,知道感恩的人,學會寬容、用心去感謝幫助過我們的每一個人,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生活才會多姿多彩,充滿“美麗”。
知識欲望追求真,道德欲望追求善,美的欲望追求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真善美是需要我們去追求、去執行。真善美伴我行,我心中的真善美。
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篇6
學校四年級第二學期的寒假作業就是背誦《朱子家訓》。當我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原來以為是很枯燥的文言文,讀后才發現全篇以偶句連成,讀來如金玉落地,頗具韻律之美,不僅不覺得枯燥,令人愛不釋手。反復吟讀,更覺得蘊涵豐富,深意綿長。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即昏邊息,關鎖門戶。"這一句話仿佛讓我在晨曦的薄霧中看到了一個在清掃庭院的淡淡人影,那青色的長衫在風中輕輕地搖曳著;仿佛讓我在漫天晚霞中看到了一個靜看落日的人影,那青色的衣衫上染上了絢麗的色澤,他在最后一縷陽光消散之后慢慢關上了門窗,把煩惱不安也關在了門外,在如水的月光中進入了夢鄉,夢見了那只蝴蝶自在地在身邊飛舞。這是一種多么規律、健康的生活狀態啊,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這是多么閑適、安寧、平淡和樸素的生活狀態啊。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一句話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樣表明了對勞動的尊重和對勞動成果的珍惜啊,浪費無疑是可恥的這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需加溫恤"……這些質樸的格言早已超越了文字,幻化為賢者心靈的法則。
若說處世為人我最欣賞的是"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這句,是的,我們要善于傾聽,做領導的尤其要如此,但傾聽不等于輕信。話語是人們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廣泛的交流溝通傳媒,那么怎樣對待這洶涌澎湃的話語的波濤?矛盾是無處無時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對于平常百姓生活究竟
有多少?怎樣處理?那么我們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廬這句話吧!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這幾句都表明對子孫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用好的教育方法才有用,不光要讓子孫讀好書,好讀書,還要以身作則,用自己淳樸的品質教化子孫才行,這樣后代才能長盛不衰啊,否則只會使三代而衰這句話應驗啊。
雖然有寫話我讀不懂,但它幫我尋找到一片靈魂的凈土,教我如何在喧囂的塵世里保留一點純真,一點真誠,一點文化的堅守。總之,受益非淺!
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篇7
楓林渡是現代著名作家曹文軒的一本小說,本書寫于1981年,2014年出版發行,是本假期中學生推薦書目之一。本書以獨特的視角,通過一個特定的環境,講述了在--十年浩劫以后,主人藍藍和奶奶,還有短尾巴-一直從小陪伴藍藍的小貓,一起從楓林渡-這個自一歲起生活了10年的鄉下進城,住進了外婆家-市長大院,和外婆、媽媽、弟弟童童生活在一起,在學校,還有隔壁大雜院的孩子們一起上學生活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故事。在故事中,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每天都在激烈交鋒:外婆主張人人平等,不分等級,平等待人,看得起平民百姓,也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媽媽思想中有等級之分,看不起底層勞動人民,不尊重他們的工作,在教育孩子上更是表現得過分明顯,致使童童驕傲自大,瞧不起小朋友,不尊重奶奶和稻虎哥,是造成一切沖突的根源;奶奶勤勞本分,任勞任怨,她愛藍藍,為了孫女忍辱負重,寧愿自己承受各種委屈,也不愿加重矛盾和沖突。
俗話說,開卷有益。厭倦長思,我不僅為媽媽的虛榮、驕傲嘆息,更為奶奶、稻虎哥以及高小雨、毛毛身上散發出的樸實勤勞的人性光輝而感動。幾千年來,由于封建文化的影響,人們過分強調等級觀念,以出身論英雄,--中甚至出現了"老子英雄兒好漢"等狹隘的唯出身論,大大限制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影響了社會的發展。今天,身處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我們更應該保持平等互利,互尊互愛,友好相處,共同發展,尊老愛幼,和孩子平等做朋友,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貴賤之分。同時,一定要把這種理念貫徹到我們日常對孩子的教育之中,親身實踐,為孩子做出榜樣,創造一種和諧溫暖的氛圍。
小說的名字叫《楓林渡》,但真正正面描寫楓林渡的章節很少,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楓林渡的好,大都是通過藍藍的描述和回憶來展現,穿插在篇幅中,楓林渡的河、楓林渡的船、楓林渡的風景、楓林渡的云雀,哪一個不令人神往?雖然日子清苦,可歡樂、自由、幸福陪伴在身邊,比起高墻、地毯、電視這些現代的東西,有趣得多。哪一個孩子不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在風中奔跑,在大自然中歡笑?解放了天性,沒有了束縛,釋放了壓力,換來的是多彩的童年和無憂無慮的享受。雖沒有錦衣玉食,但幸福卻從一個個補丁上散發出來。這一切,又豈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所能奢望得到的?
《楓林渡》,一本并不很厚的小說,也可以影響你的生活。
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篇8
初讀《悲慘世界》,竟念念不忘;再讀《悲慘世界》,細細品味著,不禁潸然淚下。記不得多少次為冉阿讓痛哭流涕,記不得多少次為冉阿讓惋惜,記不得多少次為冉阿讓打抱不平,也記不得多少次為冉阿讓的自強而感動。
混沌的法國呵!連個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如此對待一個涉世未深的少年!冉阿讓僅僅是為了讓弟弟妹妹維持生計而偷了塊面包,最后竟被判了19年!天哪,他的弟弟妹妹豈不是死路一條? 19年哪!出獄后的冉阿讓依然過著階下囚的生活,飽受他人鄙視,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在他饑寒交迫時,遇到了好心的卡福汝主教,讓一點一點磨滅他重新做人希望的夢魘驅之而散。在這里,我不禁又看到了人性的力量——一首真善美的贊歌。
當人們已近漸漸淡忘冉阿讓這個人時,以馬德蘭化名的冉阿讓在海濱蒙特勒城內靠自己的實力,生產黑珍珠有功,被民眾推選為市長,這一切的轉變使我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在那個水深火熱的法國,會產生兩種人,一種是最令人憎恨的卑鄙無恥之徒,那丑陋的內心以無法掩飾,正如書中的德納第夫婦,為了錢財不惜一切,欺騙害死了萬分信任他們的方汀,折磨了方汀的私生女珂賽特,已經近乎失去了做人的權利!與卡福汝主教對比,這正是善惡分明的絕好例子啊!想到這兒,一股無名憤怒油然而生;另一種人則是真善美的化身,他們善良純潔,不會爾虞我詐,卻嫉惡如仇!卡福汝主教和冉阿讓就是榜樣!主教曾無私幫助過無數人,被人們隨之尊重,冉阿讓在一個被誤認為他的犯人商馬第在替他受審時投案自首,一人做事一人當,并撫養珂賽特,勇救馬利尤斯……數不勝數的事跡足以證明真善美,正是壓倒黑暗壓倒邪惡壓倒人性最殘忍一面的利器,如潘多拉魔盒中的希望之光,驅散邪惡,撒萬丈光芒于世間,過濾邪惡的氣息……
讀完它,始終不明白一個人,讓我摸不透,猜不透,想不透,沙威警長到底算是個善惡分明的人還是個渾渾噩噩墮落的人呢?說他渾渾噩噩,是因為之前他不分是非的拼命捉拿冉阿讓,但說他善惡分明也不是無理,因為最后受冉阿讓的行為影響,頓然感悟出了人世間的真理,懂得了真正的真善美理念,也許是悔不當初,覺得無臉面對冉阿讓,問心有愧,最終放不開,自行了斷。這也許是在那個社會中以小人走出但覺得愧對了良心,便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第三種人吧,看得出來,這種人還是有救的,他們還不至于墮落到深入骨髓的地步。
看來,真善美都始終會戰勝假惡丑。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消滅,迂腐的統治始終會敗在救世主的手里,歪門邪道總會敗在光明正大,試問:何謂真善美,何謂假惡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意為本書之傳送精神,是可歌可泣的真、善、美!這就是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受益。
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篇9
今天我看完了中國文學名著之一的神話小說——《西游記》。從這本書中我得到了許多感悟。
《西游記》是著名作家吳承恩寫的。從唐僧取經的故事為線索,講述了孫悟空出世、大鬧天宮,最后被如來佛祖降伏在五指山下。后來唐僧救了孫悟空,孫悟空和唐僧一路取經,分別遇到了豬八戒和沙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為了保護唐僧去西天取回真經,一路上降妖伏魔,走過了十萬八千里,前后共十四年,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回了真經。我覺得故事內容情節曲折,語言生動詼諧,并把孫悟空、唐僧、豬八戒和沙僧等形象和個性都描寫得十分活躍、生動可愛,讓人過目不忘。
整部《西游記》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唐僧師徒四人過火焰山。傳說這個火焰山可以把銅頭鐵身的人化成汁。后來孫悟空和唐僧一齊飛過去,可唐僧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去。后來,孫悟空去借芭蕉扇。可第一次被扇到5萬多里遠的地方。第二次孫悟空跑到鐵扇公主的肚子,于是鐵扇公主借走了一把假扇子給孫悟空,沒想到孫悟空越扇火越大。最后用計策借來了芭蕉扇,滅了火,過了火焰山,繼續去取真經。
看到這里,我想到了在我們的學習當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凡是遇到困難都要一一去克服它。從前我作文有媽媽幫助我,現在我要自己完成,我把老師教我們的方法都用上了,有總分總,倒敘、插敘,先總后分……都用了。我把好詞好句都用上去了。最后媽媽夸我寫了一篇好作文,語言精煉,內容豐富,使人一看就明白說的是什么。
以后我還要繼續努力,持之以恒,把學習成績提高。
課外閱讀讀書心得和感想篇10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著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么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說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后,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記得還有那次夏令營吧,在綠色學校里,教官要求我們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說說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先要擦肥皂,然后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臟的地方還是臟,所以爸爸批評我依賴性太重,缺乏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里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