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
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篇1
瑪絲洛娃是一個農婦的女兒。母親在女地主索菲亞姊妹的牛奶場上工作。父親是流浪的吉卜賽人。瑪絲洛娃三歲時母親死了。女地主看她長得清秀,便把她收養下來。因此,她過著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紅、收拾房間,用白灰擦亮神像,烤肉、磨粉、煮咖啡,洗些不費力的東西;有時讀書給女主人聽。十六歲時,愛上女地主的侄兒、年青的貴族聶赫留朵夫。那時,他是個大學生,到姑母家來度暑假。兩年后,聶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順路經過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個復活節的晚上,他和瑪絲洛娃發生了肉體關系。臨別,他塞給瑪絲洛娃一百盧布,便到部隊去了。此后,聶留朵夫連封信也沒捎給過她。她已懷孕了。
一次,瑪絲洛娃打聽到聶赫留朵夫要經過莊園附近的車站。原先姑姑們邀請他下車來看望她們,而他卻回電說,他不能來了,他要在指定的日期到達彼得堡。瑪絲洛娃很傷心,但她決定親自趕到車站去見他。那是個陰雨、涼風的秋夜。由于天氣漆黑,她看不清田野上的小路,迷失了方向。待她趕到車站時,火車就要開動了。她看到聶赫朵夫坐在頭等車廂里。可是來不及和他說一句話兒,火車已開動了。瑪絲洛娃沿著月臺追去,頭巾也掉了,還摔了一大跤。
瑪絲洛娃周身被雨水淋濕,筋疲力盡地回到家里。從這天起,她思想起了很大變化,認識到自己和貴族少爺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她想象著聶赫留朵夫“坐在絲絨的椅子上,在那個燈光明亮的車廂里說啊、喝酒啊找樂子;我呢,卻在露天下,風吹雨打,站在黑地里哭”。她不再相信人,認為一切都是欺騙。當聶赫留朵夫的姑姑知道瑪絲洛娃懷孕后,便把她從家里趕了出去。她為了生活,只好去給人家當女仆。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調戲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最后,她淪落到基達葉娃妓院,成了妓女。
十年后,瑪絲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牽連,受到法庭的審判。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一個西伯利亞商人司蔑爾科夫到妓院尋歡作樂。茶房卡爾金庚和當過使女的勃契訶娃,見商人有錢便起了謀財害命的念頭。他們把一包藥粉交給瑪絲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騙她說是安眠藥。當時,瑪絲洛娃正被商人糾纏得厲害,想擺脫他,便照樣做了。結果商人被藥死了。案發生后,茶房和使女賄賂律師,把罪責全栽在瑪絲洛娃的身上。
法院開庭審判瑪絲洛娃的案件。聶赫留朵夫作為貴族代表參加陪審。在審訊過程中,法官們只忙于自己的私事,對案件審理卻心不在焉。一位法官因和妻子剛剛吵過架,心情不佳、愁容滿面。他擔心當他審完案子回家后,妻子給不給他飯吃。另一位法官叫瑪特維伊,老是遲到。他關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從門邊走到他座位那兒,如果走的步數能用三除盡,他患的胃粘膜炎就會好。這段距離走二十六步就可走完,于是他趕緊加了一小步,湊成二十七步。副檢察官卜列維喝了一夜酒,根本還沒有從酒宴中清醒過來,便開始宣讀起對瑪絲洛娃的審判案件來。法庭庭長為了要在六點鐘之前趕去和一個紅頭發的瑞士姑娘約會,他希望審判早點結束。
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篇2
人的一生總會經歷許多磨難與誘惑,這些磨難會一直打擊你的身體,誘惑會一直侵蝕你的心。一旦陷進去,便好似走進了無邊的荒蕪了沙漠,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最終悲劇收場。那么,有些人為什么會受到誘惑呢?是因為人的私欲!人一旦有私欲,就會變得貪婪,就會被利益與虛榮心蒙蔽了雙眼,從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那么,我們人該怎樣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好好度過自己漫長而又充滿誘惑的一生呢?我從《復活》中看到了希望。
談到《復活》這本書,也許大家都比較陌生吧。這是俄羅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后的一部巨著,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件永不磨滅的珍品,是托爾斯泰文學創作的頂峰,是托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
這本書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讀完這本感人肺腑的著作,我不禁留下了滾滾熱淚。我非常同情女主人公和像她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悲慘生活;感嘆男主人公浪子回頭為時不晚的精神;憎恨貴族人士的官官相護、自私自利的丑惡嘴臉。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近日,我常常聽到一些我不想聽到的消息:有一些所謂的重點中學,每年都會給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富家子弟開后門,只要他們能拿出一筆可觀的贊助費,就可以進到重點中學去讀書。而那些成績優異卻囊中羞澀的學生只能被拒之門外。那些富家子弟在學校里即使目中無人、橫行霸道,學校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其為所欲為!學校的辦學宗旨完全被顛覆了,可悲、可恨!
《復活》這本書,不僅感動了我,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讓我們懷揣夢想,心持純真,一起篤志前行吧!
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篇3
全文的前半部分寫聶赫留朵夫為拯救瑪絲洛娃,動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為爭取瑪絲洛娃自由做出的努力。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心理變化和其他官員的表現,充分反映了當時俄國上流人士的腐敗和社會的敗落。后半部分是全書思想的升華,通過描寫政治犯的生活,揭示了人們對貴族的反抗,同時也展現了各種不同宗教的斗爭。這是繼《牛虻》之后又一本讓我對宗教知識深深領悟的書。
聶赫留朵夫為自己誘奸瑪絲洛娃而感到痛苦,他受到良心的譴責,決心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他要放棄私有土地,斷絕與上流社會的聯系,這對一個貴族青年來說是困難的,他經歷著心理上的巨大沖擊,自己也一直在矛盾當中。特別是后來瑪絲洛娃思想的改變和現實的社會對他帶來的巨大打擊使他的心理受到了更加嚴酷的考驗。
在囚徒往西伯利亞走的路上,政治犯的熱情、勇敢給聶赫留朵夫帶來了全新的思想,他也在這種新的思想下逐漸成長。他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毅然拋棄家產,去西伯利亞當苦役的決心令人欽佩。
最后瑪絲洛娃為了不讓聶赫留朵夫跟著自己受苦,含痛拒絕了聶赫留朵夫,并同政治犯西蒙松結合走向新生,而聶赫留朵夫也悟透圣經的真諦,理解了人生,走向一個新的生活。不過我還是為聶赫留朵夫沒能找到一個漂亮的姑娘感到惋惜。
書中有兩個漂亮的女孩,瑪絲洛娃和政治犯謝基尼娜。她們有著不同的表現。謝基尼娜出身貴族,卻從不賣弄風情,樸素無華。她的行為深深的影響了瑪絲洛娃,并受到她的敬重。
不愧是古典名著,的確有它深刻的內涵。
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篇4
周六,我信手翻開《復活》一書,很快就被小說里熟悉的章節和人物所吸引,一口氣讀了大半。撫卷沉思,不由得浮想聯翩。
小說名曰《復活》,它隱喻一個人泯滅的良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感化下可以獲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通過各自的懺悔和寬恕,雙雙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復活”,使其人性得以復歸,這一切帶有濃厚的“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爾斯泰的味道。他借此從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角度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個讀者思考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系,思索怎樣來進行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們知道,由于種.種原因,現在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到了一種瀕臨危機的狀態:自私自利,物欲膨脹,貪污受賄,腐化墮落……幾百人圍觀落水者卻無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機將傷者在送醫院的途中將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卻逃之夭夭……我想這些人連十八世紀托爾斯泰筆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為什么現在很多人感嘆好人難做?難做好人?就因為有人做了好事沒有被肯定相反被誤解。“槍打出頭鳥”,久而久之就讓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你不去做好事你會沒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這樣的共識不能不說是我們道德水準的一個悲哀。相反,如果我們能夠讓好人不再吃虧或被誤解,讓更多的人都能夠見義勇為或者多做好事,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和媒體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來維護道德的規范,如此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風氣有所好轉,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溫馨無比。
《復活》之所以能夠感動人,這是因為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誠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言,《復活》較之其它作品,更能讓人清楚地看到托爾斯泰那雙直達心靈的眼睛。
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篇5
一個純真美好,曾經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墮落于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似乎是可以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可以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種簡單的快樂。但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面對他曾經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那個少年,成為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出處賣弄風情的“窯兒姐”。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曾經給予他多么大的傷害,他的靈魂背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獄的過程中,他見證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獲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回應。他面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認為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與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力壯的只因為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到臭蟲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瑪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篇6
“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但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并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借著這個寒假懷著極大好奇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曾經有著純真美好童年的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仆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感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的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丑惡行為,并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后,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后“救助”終末成功。于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后,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真正意義上的復活了,這并不是死而復生的復活,而是一種心靈反省和凈化,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托爾斯泰在這本書中反映了人性的丑陋與純潔。《復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有機會可以讀讀它。
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篇7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花費超多心血寫成的一部長篇著作,《復活》講述的資料是托爾斯泰聽到的一個故事:一次,法院審理一個女子被控偷竊嫖客一百盧布并將嫖客殺死的案子,在陪審團中有一位男士,發現這個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個親戚家做客時的養女。于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去營救,并表示愿意和她結婚。最后,這個女犯在牢獄中病死。而那個男士也不知去向。
讀完這本書后,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著崇高志愿的少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后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我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我是那么的可惡,便對于自我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我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我的生活,將自我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
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重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前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后,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我,承擔自我所犯的過錯。在書中有一對梅尼紹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縱火而被關押。最后在聶赫留朵夫的幫忙得到清白釋放,雖然最后被釋放,但是既然無罪為什么當初要受到關押?只因真正縱火的人有財,便能夠將禍栽贓到他人身上。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于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因此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我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持續真正的自我。
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篇8
人死而復生,在現實生活中看來是無稽之談。但每個人對“生”或“死”的看法和定義是有所出入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在此,我引用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詩: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生與死不僅僅是心臟和脈搏的跳動與否,而是心靈和精神的高尚與否。托爾斯泰筆下的《復活》便是圍繞著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和道德洗禮而展開的故事。聶赫留朵夫一次偶然機會發現瑪絲洛娃竟是自己青年時代熱戀的卡秋莎。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是高高在上的公爵,坐在陪審席的位置上,卡秋莎卻已淪為妓女,成了被告人。聶赫留朵夫現在才醒悟曾對卡秋莎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但卻礙于面子不開口。聶搞清事情原委,卻已經來不及。
聶一次次地探監,希望得到卡秋莎的原諒。實質上,卡秋莎對過去所受的傷害已經不愿提起,并對聶如此這般利用自己來拯救自己的心靈而悲憤。
雖然最終的結果沒能改變,聶踏上了和卡秋莎一同的流放路程,并讓卡秋莎盡量地幸福,幫助她戒煙戒酒,卡秋莎也原諒了聶赫留朵夫。
這是一個有關精神和道德復活的故事,也揭露了貪官污吏和舊社會的制度。托爾斯泰是一位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用他的筆去抨擊俄國政治的腐敗。他亦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而今21世紀,縱觀世界,是戰爭,是腐敗,是災難仍在吞噬著我們的心靈凈土。物欲橫流,人情冷漠的社會,我們眼睜睜看著美好流逝,惡魔向我們伸出了利爪,但我們仍像鴕鳥一樣逃避現實。抬起頭看看,是否有更多的痛苦在繼續,有更多的歡笑被淹沒。或許,現在物質條件充沛的環境下,我們體會不到他人的痛苦。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在溫室仍舊昂首挺立,兩耳不聞窗外事。
然而,生活中確實還有許多人性的閃光,只要我們能夠將閃光放大并發揚,也一定會讓更多原本墮落的心靈復活。年輕的我們,心靈還保留著一塊凈土,保護它并墾殖它,讓它生生不息。我們是社會人,終要走到社會去。盡管從父輩嘴里,我們總覺得社會是險惡黑暗的。但一個人的心靈如何,他看到的世界就如何。這并非自欺欺人,而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精神和道德崇高的最基本的保護和持有的權利。這個權利,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給自己的。
“人單純些,會更快樂。”誰會笑話你的單純呢?沒有人會的。因為單純的人最快樂也最幸福。這樣要求自己的心靈,自覺把那些邪惡的拒絕在門外,用心去接納這個世界。正如一句話所說的:
握緊拳頭時,好像抓住了許多東西,其實,連空氣都沒有抓到!
張開雙臂時,好像雙手空空,但是,全世界就都是在你手心!
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篇9
幾乎是一氣呵成看過了這一部巨著,似乎很深奧。又卻讀懂了什么。精神的復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意義。
一個純真美好,曾經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墮落于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似乎是可以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可以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種簡單的快樂。但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面對他曾經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那個少年,成為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出處賣弄風情的“窯兒姐”。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曾經給予他多么大的傷害,他的靈魂背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獄的過程中,他見證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獲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回應。他面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認為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與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只因為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到臭蟲漫天,疾病四溢的牢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瑪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是瑪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積極的改變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曾經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圣經的教訓,并且發現在其中有他必須的、重要的、且是喜悅的東西。
去追尋,也許受用的不知是追尋最終得到的。還有這一路上看到的。
復活的閱讀心得200字篇10
《復活》創作于1889——1899,是列夫·托爾斯泰創作于晚年的長篇小說,不僅是他對俄國社會最有力,最全面批判的著作,也是他思想,主張的總結。
《復活》的題材來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出身于上流社會的陪審員,在法庭審判的時候,認出了其中一個犯盜竊罪的妓女是他親戚家的養女,曾受他引誘并懷孕。被發現后即被趕出家門,她把生下的孩子送給育嬰堂,然后從此墮落成妓女。
當這個陪審員認出這個姑娘后,他找到了托爾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并告訴他自己要與這個姑娘結婚。但諷刺的是,這樁看似荒誕的婚姻,最后以這個姑娘在結婚前夜因傷寒而死為結局。
而在《復活》中,這個妓女便是女主人公瑪絲洛娃,陪審員便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全文以瑪絲洛娃的悲慘生活遭遇為線索,給我們鋪展開一幅俄國革命前夕社會生活的畫面:上層社會的人民生活富裕奢侈,而且認為窮人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并鄙視他們,但在《復活》中,作者卻借聶赫留朵夫的反思寫出了自己的看法:“人們大多會認為小偷、兇手、間諜、妓女們為自己卑下的職業感到羞恥………可我們卻對富翁、軍事長官,統治者的自吹自擂大加贊賞………富翁的財富來自巧取豪奪,軍事長官的勝利來自血腥的殺戮,統治者的威力來自殘暴的手腕………可是因為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和他們有相同的生活觀念………目的只不過是為自己辯護。”而下層百姓則“在大量的死亡,他們已經對死亡麻木不仁。孩子養不活,婦女們長時間地干活而且是高強度的勞動………喂不飽自己………生活境況越來越糟”。
《復活》中女主人公瑪絲洛娃便是下層百姓的代表,她天真善良,卻飽受社會的壓迫、蹂躪,盡管淪落風塵,但她始終保留了可貴的天性;盡管她憎恨聶赫留朵夫的所作所為,但在發現后者的悔改之意時,卻仍舊原諒了他;她又有極強的自尊心,因此她不愿接受聶赫留朵夫的幫助。
而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則是上層社會的代表,但不同的是少年時的他抱負著理想;在墮入窮奢極欲的社會后,他的善良之心卻并未湮滅,在認出瑪絲洛娃后,他極力想幫助她,并重拾年少時的理想,從一個奢侈,浮夸的少爺到堅決反對上層社會的人物,他把自己的土地分給農民,揭露上層社會的腐敗罪惡,反對沙皇制度。
盡管二者的遭遇境況南轅北轍,但相同的是他們的思想都在“沉睡”中,因此他們要“復活” ,要真正的成為一名有血有肉、有同情心、勇于反抗黑暗社會、追求理想的人。
在故事的最后,瑪絲洛娃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松的求婚,聶赫留朵夫也追隨了自己理想。托爾斯泰的理想寄托在這部小說中得到了圓滿的結局。
《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法國著名評論家羅曼?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