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篇1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讀后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并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并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于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于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我們在對比152017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2017年以后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拔镔|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于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于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并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后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么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于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2017年以后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蔽覀兂姓J,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后面的蘑菇云?!彼顾蚶锇⒅Z斯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么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篇2
我讀斯塔夫里阿諾斯撰寫的《全球通史》是帶著通過了解歷史對今天的啟迪的目的而讀的。讀完后受益匪淺,開闊了我的眼界,重新改變了我們以前學習歷史的思維和方法,不是把人類歷史按照階級史來劃分,而是按照人性本質、文明進步、生產技術變革對社會變革的影響進程而劃分的。該書的鮮明特點是以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啟迪今天人們應該怎么做。單從這一點講,這本書的現實啟迪意義更大些。下面是我讀后的幾點感受:
一、關于人性與階層:人類生來既不是善也不是惡。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基因,而是他們所處的社會教給他們的行事方法。我們生來就具有基因所賦予的做出某種行為的潛能,但這種潛能變成實際能力的方法則取決于我們所受的訓練,取決于學習。黑人天生不是奴隸,土著人和印第安人也不是天生下來就是被人奴役的,白種人也不是天生下來就是強者和統治者,東亞人還曾經馳騁疆場打敗過中東穆斯林人和歐洲白人。之所以后來出現不同的種群和同種群人們出現了差異分化,出現了貧富差距從而出現了階層,主要還是受社會環境、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其實現在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剛生下來都差不多,之所以后來發生大的變化,與出生的家庭教育、教育背景、實踐的社會環境、個人的人生理念及追求目標息息相關。試想一個不明事理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家長能教育出胸懷坦蕩,勇于擔當的孩子嗎?一個沒有理想,只會空想,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不善于實踐和學習的人,他能成功嗎?社會文明進步,促進了階層的流動,要想達到理想的階層,只有靠自己,因為世上從來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只有奮斗才會有希望改變自己,進而強大自己。
二、關于種族與文明:民族優劣之分爭論由來已久,但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群體,其文明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群體的經驗。決定人類不同發展水平的關鍵是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性。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實際上,環境也迫使它們非迅速發展不可,因為它們面臨的不僅是發展的機會,還有被淘汰的壓力。如果不能抓住機會求得發展,這種可接近性就常會帶來被同化或被消滅的危險。相反,那些與世隔絕的民族,既得不到外來的促進,也沒有外來的侵略,因而,被淘汰的壓力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他們可以按照原來的狀況過上幾千年而不危及生存。按照文化所受阻滯的群體,依次是澳大利亞土著族,美洲印第安人,南非洲的黑人,亞洲的印度人,中東穆斯林人,東亞的中國人,西歐的白種人。由此可知,文明進步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是相互學習和借鑒的結果。一個封閉僵化、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民族終使會被淘汰的。一個沒有壓力、沒有緊迫感,不勤于學習,整天無所事事的人也會被社會所淘汰的。一個人只有走出去接受不斷變化的社會大環境的洗禮,才會使自己變得更加能適應社會的進步,更能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才會立于不敗之地。相反,如果害怕競爭,害怕失敗,封閉自己,不敢去嘗試各種新鮮事物,生活在父母為你營造的生活小圈子里安逸自在,不能自立,這樣很快被社會所淘汰。
三、關于文明的沖突和發展:人類歷史就是在各種文明不斷的沖突更新中發展起來的。在古代文明時期(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中東在農業、冶金術、文字和都市生活方面進行了基本改革,起了發達的文明中心的作用。但是這一高度發展的中心,在從古代文明到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的轉變中落后了。正是中國、印度和歐洲在古典時期有創造力的改革中,涌現出了儒教、印度教和____,并對冶鐵術、鑄幣和字母表的有效利用,促進了文明的發展。中世紀時期(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中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文明時期,中國人享有高度發展的文化、先進的工藝、大規模的商業、以功績為基礎的有效的官僚機構以及提供社會凝聚力和思想理論的儒家文化。中國人很自然的認為自己的文明優于其它文明,正是這種不思進取的態度,卻使中國人在一個巨變的時代沒有發生變化。相比之下,西歐人正因為自身比較落后,所以樂于并急于學習和適應外界。他們利用中國的發明并將用于海外擴張,這種擴張反過來又引起更多技術進步和制度變化。最終結果是中世紀文明轉變成現代文明,而歐洲人則成為先驅者和受惠者。這些事實告訴我們,文明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技術的創新和社會的變革不斷進行的。如果沒有居安思危,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文明的先進性很快被新的文明所取代。尤其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知識大爆發的加速變革的時代,一不留神稍微懈怠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我們要有一種時不我待的進取精神,只爭朝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現新突破。
四、關于全球統一性:直到公元1500年,種族隔離現象遍及全球。所有黑人都生活在非洲,所有白人和高加索種人都生活在歐洲和中東,所有的蒙古種人都生活在東亞和美洲,所有澳大利亞種人都生活在大洋洲。這之后,當隨著西方人開始海外擴張時,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歐洲人先后進入非洲、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隨著移民的擴展,不僅帶去了動物、植物、資本、技術,還使宗教信仰和文化不斷的得到了融合,使全球的資源、技術、人力、文化融為一體,大大的促進了世界發展,也使各大洲的人們相互之間成為有機的統一體。全球的同一性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恰恰相反,我們中國雖然實現了統一,但是各個地方的壁壘仍然存在而且某些方面還相當嚴重,例如戶籍制度、養老制度、醫療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這些人為設置的障礙,大大妨礙了人員的流動,導致了新的不公平,對社會的進步,人們才能的發揮起到了阻滯的作用。大大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必須盡快鏟除。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篇3
從磚木取火開始,人就有了那神秘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誰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喪葬。是由何而來。誰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讀完書,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樹葉、野草、枝蔓覆蓋掉的石碑或廟宇前,對著神秘的古老文化唏噓不已,發出由衷的贊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數十個世紀的石頭,還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而它們所承載的那些失落的文明,還有遺留下的歷史的謎團,也等待著人們去揭曉。
更深入的接近那些曾歷經喧囂卻最終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國,非洲古埃及文明,亞洲巴比倫古城,還有希臘羅馬文化的文明遺跡,無處不告訴我們,在地球文明的縫隙間,喜多目前處于弱勢的文明都曾創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跡,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記錄。雖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并不一定長存。我覺得去追尋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視的。
讀完它,我的腦海里不只是那些嘆為觀止的文明遺跡,更多的是對文明的感嘆。遠古時期的人們雖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們的那種為了目標而努力的精神打動了我。在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其實不是逼迫奴隸去強行筑造的,而是每年尼羅河都會發大水,下埃及的居民們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沒了,他們都是自愿的為了神而工作的。雖然這種神論,在當今社會不認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覺到了,他們為了心中的信念,堅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種精神。確實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所缺少的。盡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議,但那些神秘的令人無法相信的建筑卻是真實存在的。它們驕傲的記載著這個民族,這個王朝最輝煌最鼎盛的時期?;蛟S世界的歷史真的很長,被湮沒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國家都很多,有誰會記得那些已經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為消失了就不去尋找。我始終認為古人所能領悟的境界比我們現代人高,往往越是復雜的事務,越是要用最簡單的思維去思考。從那些文明里,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質樸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來瑪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瑪雅之前居然還有個奧爾梅克文明。這個文明被發現之前,對于人們來說都是一個神話,它是被湮沒在熱帶雨林里的文明。再說說古羅馬,最出名的就是羅馬的競技場和羅馬人的沐浴,他們的洗浴方式也被現代人沿用著,在當時大浴場是貴族和平民交際和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那里經常有樂隊演奏,還有詩人和戲劇家在朗誦自己的作品,是一個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動的場所。它的存在使得社會的等級變得不是那么分明,就像是一個舞臺,沒有貴賤之分。大家平等的交流著,各種思維碰撞在一起,使得文化進步的迅速。就好比建國初期的北大校長蔡元培,他開創了學術和自由的理論,使得那時候的北大迅速發展。這段百家爭辯,思想碰撞的時期,真正意義上促進了學術的進步。這樣想來,如今我們的社會就是缺少了這樣一個平臺,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事務本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人類所領悟的意境卻是無限的。
轉眼又到了希臘,說到希臘,第一個聯想的恐怕就是希臘的詩歌和戲劇。希臘有很多的悲劇家和喜劇家,在當時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到戲院看戲,伯利克里當政時發布了一項法令,在公共節日時,給每位公民發放相當于一天生活費的津貼。這樣大大的促進了公民的積極性。使得再窮苦的人民也能受到優美文化的熏陶,大大的提高了當時的文化層次。在當下,有多少人因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對藝術的熱愛,藝術可以表現出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活也可以表現出崇高理想的人生。繁忙無休止的學習,讓我們都無暇去關注藝術。盲目的尋求金錢和地位,但是到了最后其實失去的才是最寶貴的。讓我們偶爾學習下顧希臘人,聽聽詩歌,品品歌劇。
漫長的古代之旅完結了,但是尋找失落文明的腳步不會停下,文明的缺失就像是物種的滅絕一樣。至今人們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話是怎么來的。就如中國而言,有五十六個民族,就有五十六中文明,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好這些文明,因為它們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象徵,也是他們的心血。有時,我經常會想到,關于情感的很多問題。人常常會被感情所迷惑,弄不清分不出,那種感情。而且最能左右人的也是感情,同時也是理智最大的對手。其實我覺得復雜的情感不必放在心里,應該大聲的說出來。釋放心里堆積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讓身邊的人去領悟,去感受。
我覺得在城市中的我們,還缺少了對自然的狂熱。習慣了使用高科技,偶爾會想念一下去郊外野營的時光。但是我覺得,體驗自然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遠遠比學會使用高科技產品來的復雜。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篇4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一樣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禮貌、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歸納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我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方的幾點讀后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禮貌、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并構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并逐漸對自我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于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此刻咱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于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構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咱們看到此刻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咱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咱們在比較1500年以前的歷史個性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后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向到這天咱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咱們反思自我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咱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拔镔|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咱們對這一理論的明白是否有點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說始于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咱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咱們所稱的“五千年禮貌”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于咱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搞笑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咱們屈從地去挖掘咱們的祖先的墳墓并以此來證明自我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咱們以后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正因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咱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就應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歷史。時刻能說明什么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于咱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刻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后的中國:“咱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的?!痹蹅兂姓J,咱們不是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后面的蘑菇云?!彼顾蚶锇⒅Z斯以及此刻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著危險,完美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么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我。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咱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我的墳墓嗎?咱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咱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性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因此即使咱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咱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忙咱們認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篇5
讀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時候,我就發現他的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里面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短處,就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缺乏。缺乏的結果是導致看待中國的立場不夠客觀,尤其是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還有的一個明顯就是對伊斯蘭文明的研究兩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給予我這樣一直以為是中國人獨大的古代世界的歷史觀的一種徹底的,,當然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對于中國的歷史還是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書中有學者說作者是站在月球上來審視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毫無疑問的作者寫出了一個劃時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舉雙手的贊成,那是因為今天的全球化我們在一直深入,我們需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帶給人類一個和諧發展的全球化,尋找全球變化的規律,保障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世界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世界,全球史觀破除我們心中的民粹主義和民族的優越感,這種史觀的形成告訴每個民族和個體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員,每一民族和個人都在為我們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貢獻而已。像書中所寫的四大文明中,中國也并不像我們有些人所想占絕對的優勢。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畢竟是一個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維的人。
在他的全球史觀里對于中國的貢獻和發展與國內的觀點似乎有出入。特別是中國古代,對于內容我不是專家,我也沒有辦法進行考證。但是思維和研究歷史的邏輯確實充滿了傲慢。任何要寫全球史的沒有對中國歷史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寫的全球史都是缺陷。中國的歷史特別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華之一。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個中國人可以站在人類的高度,寫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