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的感悟
傾城之戀的感悟篇1
這兩天花了點時間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以前沒留意中國的文學,一直比較多的關注外國的文學。
《傾城之戀》里面描述了流蘇和范柳原的一段愛情故事,一直影響最深刻的愛情故事是《傲慢與偏見》。
中國式的愛情是否和外國不同呢?畢竟中國的一些觀念和以前,特別是外國的以前不同。
我受到很大的沖擊,雖然故事不長,但話里往往有話。
1.愛情觀
古典愛情,重視結果;現代愛情,重視過程兩者有正反面。古代愛情是一種執著的追求,追求平淡;現代愛情沒有父母過多的干涉。古典愛情,需要門當戶對為前提;現代愛情來匆匆去匆匆,留不住人們長久凝視的眼光。
即使愛情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但不要認為我們就必須按照規則辦。為了區別,兩種觀念放大了其中的的區別。(中西方也有區別)
《傾城之戀》放大了其中的一些影響。面包與愛情?面包往往在現代生活中不需要過分重視,反而現代生活中的人卻過分重視面包。
《傾城之戀》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強調的是愛情,后半部分強調面包。辯證的分析兩者的關系。我們在過程中的時候全心體驗過程,以最終結果為目的,那大概是古典愛情和現代愛情的圓融結合。
精神愛戀,注重的是結果;現實愛戀,偏重的是過程。
如果現代愛情是感情快餐,吃完就走,這樣的感情是不負責任的。雖然人生是個試錯排錯的過程,但是一旦認定了一種關系,就擁有這個關系帶來的愉悅。生活不僅是由正面組成,認識它的反面是應該的。
2.感情與現
不難發現,在范柳原在三次打電話給流蘇后,流蘇已經愛上了范柳原。流蘇也知道范柳原的愛是精神愛戀,需要的是肯定的是范柳原是一個有承擔的人。(似乎范柳原有風流史)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通過一些手段遞進的。比如說話技巧,心理琢磨。感情是否需要這些額外的因素來組建?雖然我認為不需要,并且覺得這是虛華。而似乎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手段成了必須品。
最后,他們認定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在戰火之后。他們在戰火之后把對方看做是唯一。我很疑惑,如果沒有戰火的發生,那么這段感情是否有變淡的可能性。如果變淡的,他們的軌跡就發會有很大的不同。
用事情來證明一段感情,是一個說服自己的借口么?流蘇是的——我這么認為。要知道一個人的有沒有肩負,是否一定需要一些手段,或者說一些事情?也許在我的意識里,太多童話或者片面。我認為最直白的溝通,是最好的方法。
感情,親情、友情、愛情等等。感情的存在不需要證明,因為感情不是一門充滿理性的學科。
3感受
我讀完了《傾城之戀》。“傳奇里的愛情大抵如此”是否總結了整文?人們之間的感情加入了非常多的其它成分,最終也不過回歸到最簡單的感情。現實生活中不會出現那么多的傾國傾城的情況,感情依然存在。還是那句話:絢麗歸于平淡。
傾城之戀的感悟篇2
如果說“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點病態”,那病態,也就成為人們心中渴望嘗試飲鴆止渴的滋味。我傾慕上了傾城之戀里流蘇的魅影,一個懷揣著家庭壓抑痛苦的寡婦,選擇了堅強的逃離,倚靠男人尋覓安頓之所。柳原曾經對流蘇說:“有人善于說話,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頭的。”是的,流蘇善于低頭,低到了塵埃里,那嬌脆的輪廓,美的迷茫,卻印在了我的心里,難以揮去。
我不懂得一個無助的女人如何理直氣壯的保持那份高姿態生活在充斥難堪、惡俗的現實世界,那份倔強太不真實了。“在這不可理解的世界里,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城市傾覆了”。所以贏得了傾城之戀。流蘇是一個永不過時的女人,男人愛上了這種羅曼蒂克,女人也愛上了。
那些年代,人容易成為犧牲品,尤其是女人。怕后世的人看得清醒,張愛玲勾勒了圓滿的收場。真實的感受是,那完滿的收場也難以封鎖內心的寒,只是,這小小的故事或許使得年輕人的愛情觀多了幾分認真。
傾城之戀讀后感:我也渴望用淺薄的生命形式抵達深刻,但大抵女人終究愿意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持有單純可愛的。
傾城之戀的感悟篇3
我想許多女人都喜歡張愛玲的文字吧。走進她的文字,如同進入千年古井。幽深,寧靜,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涼得讓靠近的讀者都不禁沉重。
高中時有一陣,隔壁文科班的女同學每次見了面都問:最近看了張愛玲的書沒有?好奇之余,去書店買了兩厚本。文字確有大家之風,簡煉,華美,冷靜的張揚,浸透骨子里的悲涼。十多年下來,時常翻著卻一直沒有看完,也懼于這種悲涼不想看完。
張愛玲的文字總是于鮮活華麗中透著悲涼,她筆下的生活有時是一襲華美卻爬滿虱子的衣袍,有時如同她筆下的茉莉香片,鮮活的冒著陣陣熱氣,熱鬧的飄著淡淡香氣,喝下一口卻是濃濃的苦澀。而傾城之戀,該是這眾多苦澀的茶中較可口的一杯,或許更像紅茶,有著濃濃的香味,少了鐵觀音的苦味,香醇無澀,在寒冷的冬日是可以暖胃暖心的。
這一篇是張愛玲的小說中為數不多的以喜劇結尾的愛情故事,雖然透著蒼涼的質疑和無奈的唏吁。
傾城之戀的感悟篇4
“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這個故事便是發生在香港。
有些文字,總是有一種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情愫,它將你慢慢帶進書中,走進它的故事里。
白流蘇,一個堅強的女子。在壓抑的生活環境里,她毅然選擇出逃。她頂著眾人的唾罵與鄙夷跟前夫離婚,這是她有的勇氣。但她終究只是一個在經濟上柔弱無助的女子,她的勇氣沒有支撐她獨自養活自己,于是她只能依靠男人來尋找自己的棲息之地,這也決定了她必須向范柳原妥協。現實與性格間的矛盾,讓她不得不學會算計。不幸的命運讓她將疑慮、猜忌、金錢、虛榮等一切世俗之物冠于這份簡單真摯的感情之上。但這又能怪誰呢?她承認柳原給了她美妙的刺激,但她跟他的目的終是經濟上的安全。
雖然小說少有的沒有一悲劇結尾,但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流蘇與柳原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堆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來是這樣無奈的選擇。
有人說,“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里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吧。
但是一個女人,把命運當作賭注,想來沒有什么比這更可悲的了。
傾城之戀的感悟篇5
《傾城之戀》敘述的是一個寄居在娘家的離婚女人,白流蘇,遇上了一個原本是介紹給她七妹的男人------范柳原。范柳原對流蘇有一點點愛意,但這點愛不足以讓玩世不恭的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而流蘇恰恰卻只要一紙婚契。她知道愛情不能天長地久,而婚姻能提供給她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的好一點而已!在纏綿的情話營造的虛幻的氣氛中,展開的確是一場無聲的戰爭,就像故事所處的大背景------太平洋戰爭!他們各自設立了精妙的陷阱,期待著獲獵對方,卻都不能如意,流蘇滿懷著惆悵回到上海,以退為進,期盼著范柳原能妥協,能給她一份尊嚴,去生存!
然而,一個秋天,流蘇已經老了兩年---她可經不起老。于是范柳原的一個電報又把他牽回了香港。滿懷著無奈何失敗的心情,流蘇已甘心于情婦的身份……
戰爭成全了白流蘇,使她得到了范太太的身份。而范柳原卻不再和她鬧著玩了,他把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在一般人眼里是張愛玲擅長寫悲劇小說里難得的喜劇,但在我看來,《傾城之戀》是徹頭徹尾的大悲劇---傾城之悲哀!她從人的劣根性與道德觀的殘缺揭示了這個徹底的大悲劇。城之將傾,國將不國,一個封建的離過婚的女人的生存又要建立在一個不想締結婚姻的自私男人的不長久的愛情里,一切的一切危如累卵,可竟還有人羨慕,視流蘇為榜樣。悲哀的年代!悲哀的城池!悲哀的男人和女人!
張愛玲筆下的雙城,在地理上,是流蘇和柳原來來去去的那兩座城:上海與香港。白流蘇的兩城之間的歷程反映出心境的起伏。上海是流蘇家人的所在地,代表著一傳統守舊、充滿壓力的世界;香港則是一個冒險的新國度,代表著所謂的現代文明,是白流蘇打算放手一搏的賭局。
雙城,在心理上,又是流蘇和柳原心中各自構筑的城。柳原的城建筑在對自由無拘愛情的渴求上;流蘇的城卻是建筑在所謂的經濟利益上,她需要一紙婚契作為保障。最初,內心一樣孤獨的范柳原只想戀愛,他需要一個紅顏知己;白流蘇想結婚,需要一個體面的丈夫,好讓她出凈胸中一口惡氣。兩個人于是展開了一場愛情攻防戰。范柳原想攻破上海女人白流蘇期待婚姻的心城,而白流蘇則想攻破范柳原只要愛情的心城,一對現實中的自私男女,于是這場心戰就顯得旗鼓相當精彩萬分。而對他們的愛情攻防戰而言,太平洋戰爭是一個轉折點。
傾城之戀的感悟篇6
在這算不上傳奇的傳奇里,只有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題記
“在傳奇里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面尋找傳奇。”似乎張愛玲的寫作都離不開這樣一條矛盾的宗旨,但就是這樣一種情感糾結,價值錯位的安排,才使她在華彩益彰的文壇走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
大凡傳統的愛情模式都擺脫不了類似三毛、瓊瑤古典浪漫唯美的神話格調。我們膜拜的愛情常態是“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山盟海誓;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信誓旦旦。。但在《傾城之戀》中,這種被我們視為必不可缺的元素卻通通找不著影子。是的,里面也的確沒有。
張愛玲的愛情慣性呈現的幾乎是一種悖乎倫理,暴露人劣根性的病態。例如,《傾城之戀》中的女主角白流蘇并不是瓊瑤筆下冰清玉潔的大家閨秀,而是一個離過婚的,并有點灰頹的女子。男主角范范柳原也并非是一個超凡脫俗的正人君子,頂多算個風流倜儻的富款大少。而他們之間摩擦出的愛情火花卻并不亞于那些被圣化的男女。因為愛得世俗,所以才顯得真實;因為不類同于愛情神話,所以它才成了世俗愛情里不可小覷的神話。
《傾城之戀》并未過多局限于以背景環境渲染人物。她頂多在故事的開頭談到:“白公館有一點像神仙的洞府這里忽忽悠悠過了一天,世上卻已經過了千年。”在這壓抑的闡述里,我們不難想到生活在這館里的主人公-----白流蘇的單調和孤獨。在舊式年代,流蘇只能順理成章地陷入價值觀的誤區,認為: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到異性的愛,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所以她急切想找到另一個能安放自己青春和情感的歸宿。命運的調侃,讓原本和自己妹妹寶絡是一對的范范柳原義無反顧地鐘情于她。在范范柳原的熱烈追求中,她有過徘徊,有過退步,但再多行動和言語都是不能和心與之抗衡的。
范范柳原說:“中國化的外國人,頑固起來,比任何老秀才都要頑固。”他對流蘇的愛也確如自己所言------倔強,頑固。而也正是這種無所顧忌的放肆他才得以俘虜流蘇銅墻鐵壁的心。他出口成章的情話似很狡黠,但又讓人頓生一種蠢蠢欲動中純粹的被征服。流蘇則覺得自己的最高理想是做一個冰清玉潔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而這樣兩面性的女子身上散發的魅力注定不會被異性忽視,所以范柳原這塊磁鐵不由自主地向這塊冰冷的鐵吸了過去。
作為愛情經典,《傾城之戀》確有與眾作迥異的地方,譬如:愛情軌跡沒個著實的起點和終點;愛情邏輯也沒分個徹底的孰是孰非;最傳奇的是《白樺林》是戰爭焚毀了一場苦等的愛情;而《傾城之戀》是戰爭成就了一段原本不可能的平凡愛情。
它的結局也確實像《西廂記》里所倡導的:有情人終成眷屬。不錯,流蘇最終有了可以停泊,依靠的岸,只是這岸沒有她想像中的結實。范柳原給不了她所要的天長地久,所以她只能聽著胡琴,在回憶的過程里尋找。也許正像《紅與黑》中所說的:愛情可以超越理智。而如果一旦理智讓步,我們只有淪為不折不扣的愛的奴隸,不過與其他奴隸不同的是:奴隸主是我們自己選的。也許也正像《圍城》中透視的:婚姻只是感情幸福的一種,而不是全部;愛情的距離有時會由于親情而被擱置得更加遙遠。
可無論它屬于何種,人還是得學會愛著,體味被愛著,而不問值得與不值得。流蘇的愛情悲喜劇就像我曾寫的一首韻味小詩:
香滅了,煙盡了,胡琴在暗夜里長嘶。
也許曾經的美麗還蓋著一層保護色,
也許海誓山盟的諾言還醒著。
而愛已無法回頭,也無法在向前走。
曲終了,人散了,空余這座城市的偽裝和寂寞。
也許往昔的回憶開了一扇窗,
也許歲月會給個答案。
但愛已打不開,也無法再走進來。
心醉了,夢碎了,徒留獨角戲的心酸和疲憊。
也許逝去的真實終究成幻影,
也許堅強的背后流淌著澀澀的淚。
但別忘了,
金玉王朝愛的天國里有另一種天長地久,
是的,還有另一種天長地久。
傾城之戀的感悟篇7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開篇介紹范柳原的身世的時候,最后一句寫得相當毒辣,說他年紀輕輕受了挫折,就往放浪的一條路上走,嫖賭吃著,樣樣都來,獨獨無意于家庭幸福。這話如同紅樓夢里面的判詞,我心想張愛玲定會按照著這種浪子模式去寫范柳原。果真,一語成讖。范君作為英國歸僑,自然是太太小姐們眼中的標準夫婿了,他身邊鶯鶯燕燕環繞不絕,勾心斗角,各顯神通,大大熱鬧過一番。盡管美女如云,環肥燕瘦范柳原依舊是瀟灑走一回。直到他遇到一個具有中國式嬌羞如玉,低眉溫柔的白流蘇。
范柳原遇到白流蘇,一開始就知道她不堪的境遇,離過婚又死了前夫,在娘家無處容身走投無路下必須得找一個像他這樣的鉆石王老五綁一張長期飯票。盡管他知道她心里精刮的算盤,卻從她的躕踟和無奈中看到了自已無所適從的孤寂。所以,范柳原說:“你……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范柳原的身世相當畸零,我想這一刻他是看到了她的心吧,像猛然間看到自己一樣,在厚厚的鏡子面前,有同樣的銳利面具,脆弱的矛盾的掙扎的無解的心,那是他自己,他知道那是他自己。
白流蘇是這樣看待范柳原的,與她單獨在一起時這樣穩重,偏偏人前放肆,人后又是正人君子模樣,這般心思,連她也摸不透。其實不是白流蘇摸不透,而是她低估了范柳原愛一個人的程度,與我們所有人一樣被張愛玲的判詞給蒙了眼。范柳原更渴望白流蘇在精神層面同他站在一個高度上,而不僅僅是為了經濟上的安全或者肉體上的滿足。所以他向她說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這么說著,心里早已絕望了,然而他還是固執地,哀懇似的說著:“我要你懂得我!”
從這里開始,我不管張愛玲的筆鋒有多荒涼,言詞多冷清;不管白流蘇是為了經濟安全才接近范柳原,還是柳原喜歡白流蘇只是為了精神慰籍;不管有多少的勾心斗角精明算計,無論怎樣的逢場作戲裝模作樣,在愛情的世界無非是你退我進,誰先動心誰先死罷了。至少那一刻,哪怕只有一絲一毫我相信了范柳原內心的顫抖,相信他在電話里說“我愛你”的真誠,相信他說:“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說:”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的篤定。
因此我相信他們是真正的棋逢對手,見招拆招。我相信他能看穿她的輪廓親吻她的奮勇,原諒她曾經的無恥,和那些無法啟齒的卑賤!
傾城之戀的感悟篇8
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于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凈盡之后,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范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于是兩人各自為了捍衛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托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后,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索性有些氣急敗壞,遂惱了起來:“你干脆說不結婚,完了!還繞得大彎子!什么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說‘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接著更是賭氣狠下心來從香港輾轉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這次又加上了“淫蕩”的惡名。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借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并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床,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并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人說“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里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話:“在日常世界里,他們間存在一場征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歡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人,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一個女人,把命運當作賭注,想來沒有什么比這更可悲的了。
也有人說,范柳原同白流蘇調情不過是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為她善于低頭,容易掌控。這種說法是立不住腳的。憑范柳原的經驗,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況他從來不缺少女人。薩黑荑妮就是一例。他并不滿足于這些,他在長久的游戲中早將生活堪破。煙花雖然極盡絢爛,總是稍縱即逝的,隨后是更廣闊的岑寂。他渴望安穩,渴望實在的溫暖。這是他的理想,盡管此時并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蘇的過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單只看到她“善于低頭”。
后來戰爭爆發,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東西,成就了他們的感情。
那場戰事催化了結果的到來。“流蘇擁被坐著,聽著那悲涼的風。她確實知道淺水灣附近,灰磚砌的那一面墻,一定還屹然站在那里。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墻頭,月光中閃著銀鱗。她仿佛做夢似的,又來到墻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于遇見了柳原。”“在這動蕩的世界里,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此時,她終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間,他們達到了某種契合。“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最感動的是最后他們默默握著彼此的手的那夜,剎那間的了解和感動也夠他們一起生活十年八年。這樣的結局,即便是合,溫暖之外更多的是荒涼。
末一段中張愛玲說: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語把它們留給別的女人,這是好現象,說明在他眼里已經把她當作自己人,名正言順的妻子。如此悵然的結局不無對愛情的挪揄嘲諷。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的選擇。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做得了主?……”一個善于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勞累和放縱之余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最終只是一個女人。
初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方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